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疾病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疾病症状

1、腰痛下腰部感应痛,有时可伴有臀部疼痛。

2.下肢放射痛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侧直到足部放射痛,在喷嚏和咳嗽时疼痛加剧。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有三:①破裂的椎间盘产生化学物质的刺激及自身免疫反应使神经根发生化学性炎症;②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已有炎症的神经根,使其静脉回流受阻,进一步加重水肿,使得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③受压的神经根缺血。上述三种因素相互关连,互为加重因素。

3.马尾神经症状

向正后方突出的髓核或脱垂、游离椎间盘组织压迫马尾神经,其主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体征

1)腰椎侧凸髓核突出的部位位于脊神经根内侧,因脊柱向患侧弯曲可使脊神经根的张力减低,所以腰椎弯向患侧;反之,如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外侧,则腰椎多向健侧弯曲。

2)腰部活动受限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急性期尤为明显,其中以前屈受限最明显,因为前屈位时可进一步促使髓核向后移位,并增加对受压神经根的牵拉。

3)压痛、叩痛及骶棘肌痉挛压痛及叩痛的部位基本上与病变的椎间隙相一致,80%~90%的病例呈阳性。叩痛以棘突处为明显,系叩击振动病变部所致。压痛点主要位于椎旁1cm处,可出现沿坐骨神经放射痛。约1/3患者有腰部骶棘肌痉挛。

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经根有4mm滑动度,下肢抬高到60°~70°始感腘窝不适。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受压或粘连使滑动度减少或消失,抬高在60°以内即可出现坐骨神经痛,称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在阳性病人中,缓慢降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这时再被动屈曲患侧踝关节,再次诱发放射痛称为加强试验阳性。有时因髓核较大,抬高健侧下肢也可牵拉硬脊膜诱发患侧坐骨神经产生放射痛。

疾病原因: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基本因素

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2.损伤

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轻微损害,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即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造成髓核突出。

4.遗传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5.腰骶先天异常

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6.诱发因素

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可致髓核突出。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增加腹压、腰姿不正、突然负重、妊娠、受寒和受潮等。

病例图片:

疾病危害:主要是腰腿部的疼痛,主要表现为在站立或者步行等直立体位时出现腰腿疼和坐骨神经疼。疼痛主要位于臀部、大腿后侧以及小腿后外侧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疼痛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通常由咳嗽、打喷嚏、弯腰、拉伸、下蹲、排便等动作所引发。

腰椎间盘突出是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纤维环部分或者全部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者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来的一种综合征。因此主要表现为腰疼、坐骨神经疼、下肢麻木以及马尾综合征等症状。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大多可采用保守方法进行治疗,可获得较明显的疗效。而对于症状、体征较重,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影像学显示椎间盘突出明显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疾病检查:

1.腰椎X线平片

单纯X线平片不能直接反应是否存在椎间盘突出,但X线片上有时可见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增生等退行性改变,是一种间接的提示,部分患者可以有脊柱偏斜、脊柱侧凸。此外,X线平片可以发现有无结核、肿瘤等骨病,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2.CT检查

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情况,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对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目前已普遍采用。

3.磁共振(MRI)检查

MRI无放射性损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并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间盘的横切位影像,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另外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但对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的显示不如CT检查。

4.其他

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可协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观察治疗效果。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一些疾病,起到鉴别诊断作用。

并发症:(1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后,髓核位置发生改变,腰椎的稳定性降低,使原本排列整齐的椎体发生错位,而且很难复位,错位后的椎体极易刺激周围神经而加重腰腿痛的症状。

2腰椎间隙感染。原来的腰腿疼痛消失,在5-14天后,腰部、臀部及下腹部发生剧烈疼痛及肌肉痉挛。

3腰椎骨刺。腰椎间盘突出后,两腰椎之间的受力发生改变,人体为了自我保护,平衡这种受力,在腰椎骨不稳定的边缘长出骨刺来保持稳定。一旦骨刺刺激周围的神经,便会发生疼痛。

4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多数是腰椎退行性改变而引起的。而退变可能使腰椎间隙变窄,另一方面,腰椎间盘突出导致骨质增生可使腰椎间孔进一步狭窄,增加神经根受压机会。所以腰椎管狭窄的症状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以及臀部、大腿、小腿无力,还有可能出现排尿、排便异常及会阴部刺痛、麻木的感觉。

5足下垂。坐位,两腿自然悬垂,脚的灵活性变差,不能上下翻动,常见因素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到腰五脊神经所致。

6黄韧带增厚。黄韧带肥厚可导致腰椎椎管狭窄,另外黄韧带肥厚还可以压迫神经根,所以会增加腰腿疼的程度。

疾病诊断:对典型病例的诊断,结合病史、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在CT与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如仅有CT、MRI表现而无临床症状,不应诊断本病。

疾病护理:

1)绝对卧床休息初次发作时,应严格卧床休息,强调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卧床休息3周后可以佩戴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3个月内不做弯腰持物动作。此方法简单有效,但较难坚持。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减少复发的几率。

2)牵引治疗采用骨盆牵引,可以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椎间盘突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3)理疗和推拿、按摩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但注意暴力推拿按摩可以导致病情加重,应慎重。

4)支持治疗硫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软骨素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这些软骨保护剂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软骨分解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向椎间盘内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显著减轻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导致的下腰痛,同时改善脊柱功能。

疾病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行性变基础上积累伤所致,积累伤又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积累伤。平时要有良好的坐姿,睡眠时的床不宜太软。长期伏案工作者需要注意桌、椅高度,定期改变姿势。职业工作中需要常弯腰动作者,应定时伸腰、挺胸活动,并使用宽的腰带。应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加脊柱的内在稳定性,长期使用腰围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锻炼,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带来不良后果。如需弯腰取物,最好采用屈髋、屈膝下蹲方式,减少对腰椎间盘后方的压力。

注意事项

1、生活中要注意尽量避免或减少弯腰,提重物时不要弯腰,应先蹲下拿 到重物然后慢慢起身;

2、应慎重推拿、按摩;要做也要在正规、康复机构进行;

      院长夏大中先生强调:需要清除病灶的患者,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由专业的医院来进行手术。病灶清除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缩短治疗的时间,提高疗效。术后一定要继续使用「夏氏丹药」,让原病灶区的血供和骨质得到彻底的恢复与修复,这样才能彻底治愈骨髓炎,否则将前功尽弃!

贴 膏 药 步 骤
      第一步:将膏药的边沿虚线剪掉 



     第二步:将剪好的膏药高温烘烤至双面变软,轻轻揭开



      第三步:以病灶为中心,将揭开后的膏药贴于患处,要求外贴膏药的面积要超过病灶面积的1/3以上(注:一次使用多张膏药时,须将膏药内侧连接贴于患处)


 
 
Copyright © 湖北大中中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